艋舺 

 

「風往哪裡吹,草就必須往哪裡倒。我年輕的時候也以為自己是風,等到遍體鱗傷,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只是微不足道的草。」──by 灰狼

 

 

《艋舺》,一部備受爭議的暢銷國片,觀影已有一段時間,一直到今天才動手寫影評,是因不知自己究竟應讚揚本片?抑或痛批本片?從近來的社會新聞,《艋舺》的黑道場景確實造成負面影響,可一部電影是不是該負起社會教育責任?看一部電影,是不是應該回歸劇情、演員演技等基本面?由於筆者不是道德家,無意探討本片在道德層面的意義,決定單就電影本身評述。

 

 

《艋舺》是平埔語Monga,意思是小船,從前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,本島資源有限的台灣,經濟必須靠大量的貿易,於是造就了海港的發達。當然《艋舺》的背景並非探討荷治、明鄭或清治、日治時代,而是80年代。80年代的台灣仍在戒嚴時期,社會風氣仍是封閉的,因此如主角蚊子般沒有父親的小孩,面臨從小遭欺凌到大的命運,也是無可厚非。

 

 

「因為一根雞腿,我加入黑道。」

 

 

趙又廷飾演的蚊子以旁白的口吻倒敘他加入太子幫的過程,以本句作結尾。正因他敢於與同班的流氓狗仔孩抗爭,搶回自己便當中的雞腿,惹來放學後遭狗仔孩帶人圍毆,結果他勇於抗爭,這股傲氣吸引艋舺廟口老大Geta的兒子志龍,從此有了抗衡校園霸凌事件的實力,也因此踏入黑道。

 

 

太子幫成員五人,除蚊子、志龍外,實質首腦應是和尚,他出生就被預言是當兄弟的命,開佛具行的父親將他交給Geta。太子幫另二名成員阿伯、白猴,在劇中的戲份少,不過也是不可忽略的角色,否則劇情發展到後來會有點無法進入狀況。

 

 

據說,艋舺有50多個角頭,勢力最大的就是廟口,也就是志龍父親Geta帶領的幫派,廟口與後壁厝勢不兩立,可各自有各自的地盤,大家井水不犯河水,一旦犯上了就是打打殺殺。不過,根據認識黑道的網友說,真正的黑道要的是利益,不可能圍街械鬥,何況當時是戒嚴,又有一清專案,沒人敢這麼大膽,如此的詮釋只能說是豆導的浪漫。

 

 

後來,外省掛來了,要求與廟口、後壁厝合作,Geta的拒絕成為導火線,此時不可不提由王識賢飾演的瘋狗文謙(最兇狠的流氓卻取如此文雅的名字,曾讓我一時反應不過來,且王識賢在鄉土劇中一向給人溫文儒雅的印象,不料演起流氓來狠勁十足)因文謙想與外省掛合作,不得不「清除」舊勢力,於是佈局宰廟口及後壁厝的老大,從此段起之前埋下的伏筆均有了合理解釋,終至走向最後的結局。

 

 

有人說本片的女主角是飾演妓女小凝的柯佳嬿,我卻認為本片沒有女主角,小凝與蚊子純純的愛只是襯托本片的淒愴,而太子幫中演出最令我驚豔的是飾演和尚的阮經天,完全擺脫偶像劇中的形象,把高智商的流氓詮釋得入木三分。至於豆導個人在片中的串場,因已有其他導演評論過,在此不加贅述。

 

 

總之,本片中的黑道與真實的黑道生活不同,請當作娛樂,別真的相信「意義是三小?我只聽過義氣,沒聽過意義啦!」因片中傳遞的價值觀令筆者不安,將本片評分為三顆星的「值得一看」,筆者並建議本片應改列限制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t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